在温室大棚的生产中,保持棚内温度是维持作物生长良好的基本条件
通常来说,棚内气温可以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变化规律就是,棚外气温愈高,棚内增温值愈大,而棚外气温低,棚内增值小。一般来说,棚内高气温和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比露地晚2小时左右。
棚内的温度往往随着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大棚温度的变化规律,增加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保持棚内温度的恒定。晴天日温差较大,阴雨天日温差小。气温愈低,日气温愈高,反之,则相反。另外,用户还可以根据早熟栽培蔬菜品种适宜生长温度要求来加强棚内温度的调节工作。
同时,不同的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用户可依据现实条件及作物要求进行调节。比如说,在秧苗定植后缓苗之**般不通风,以提高棚内地温和气温,利于作物的生长。不仅如此,用户还要依据季节的条件进行调节,早春因光照弱,棚内增温效果较差,可采用大棚内再覆盖地膜加小拱棚措施,来提高增温保温效果。
在大棚环境里,单栋大棚可利用物联网技术,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一个测量控制区,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节点和具有简单执行机构的节点,如风机、低压电机、阀门等工作电流偏低的执行机构,构成无线网络,来测量基质湿度、成分、pH值、温度以及空气湿度、气压、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再通过模型分析,自动调控大棚环境、控制灌溉和施肥作业,从而获得植物生长的佳条件。
智能大棚的作用是将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到大棚种植上,利用先进的生物模拟技术,模拟出适合棚内植物生长的环境,采用温度、湿度、CO2、光照度传感器等感知大棚的各项环境指标,并通过微机进行数据分析,由微机对棚内的水帘、风机、遮阳板等设施实施监控,从而改变大棚内部的生物生长环境。
随着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普通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或手机随时接收各种实时采集的精确传感器数据,还可以通过遥控温室内的视频传感器,观察大棚的全面情况。产品出圃后,可以由对应的条形码,随时检索到其流通过程。业界普遍认为,物联网农业智能监控系统将在设施农业中得到更广泛应用。